近日,我院“含碳基质高温气化”创新团队在化学工程领域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Illustrating the effect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within vitrinite and inertinite on residual carbon formation in drop tube furnace”的研究论文。文章第一作者为我校硕士研究生马花,通讯作者为白永辉副教授。
该工作采用滴管炉进行快速加热条件下的气化,收集气化残碳,利用原位高温热台–显微镜联用装置研究了其在气化过程中的颗粒收缩破碎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高温短停留时间条件下镜质组气化碳转化率高于惰质组,但其最终完全转化需要更长的诱导期来实现。气化过程主要促进了残炭介孔结构的发育,镜质组残碳相较于惰质组具有更丰富的孔隙结构和更大的比表面积,且镜质组气化残碳芳构化和石墨化程度更低,活性位点更丰富,反应活性更高。该工作从煤化学的角度阐明了气流床气化条件下细渣残碳与煤显微组分结构间的重要关系,对于从源头控制残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168032, 21968024)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s.2023.119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