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龙在实验室里。
马玉龙不善言谈,但说到化工时滔滔不绝,两眼放光。这位成绩卓著的科研人对化学化工像着了魔一样,“一天不待在实验室,感觉心里慌得很”,他说,习惯这东西真可怕,一旦养成就改不了了。
做研究 要走到实践中去
“搞研究时感觉很充实,闲下来就难受。”马玉龙笑着说,这种感觉和高考时最为相似,那时候他就对数理化很感兴趣,并且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1988年,完成本科学业后,马玉龙来到当时的宁夏农学院(现属宁夏大学)任教,后来,他在职攻读浙江大学博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后,2004年,重新回到宁夏大学。
“回来后,就直接参与了自治区的重大项目。”马玉龙说,自己当时是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当时主要解决一个难题——氨基酸分离纯化。氨基酸是调节饲料口感促进动物食欲的一种重要添加剂,但一直以来都是依靠离子交换技术,氨基酸提纯效率较低,马玉龙主要研究膜的分离与再生提纯技术,取得了重大成果。
“靠这一个技术,就能为企业盈利4000多万元。”马玉龙感慨地说,到现在他都记得那趟从市区开往永宁的404公交车,每次坐着那趟车,一趟又一趟地跑去企业,有时候一整个假期都在企业呆着,和企业上上下下的员工都混熟了。“搞研究不能闷在办公室里,不然怎么会知道企业的生产流程是什么,怎么会知道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马玉龙笑着说。
宁夏高校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说起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马玉龙感慨良多。
马玉龙说,2007年1月,这个举全区之力申报的国家级实验室获批,是宁夏高校中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为了申请这个实验室,熬夜写材料,成了他和申报组成员的家常便饭。这期间,大家还要去外地请专家论证,请院士评估……马玉龙说,那时候好像不知道累,心里有个目标,完不成总是不甘心,好在他们一鼓作气下,实验室最终获批了。
而现在,更严峻的形势摆在面前。2020年,实验室将迎来评估,如果牌子都保不住,科研项目就无从谈起。虽然压力很大,但从马玉龙的话里,依然能听出他信心十足。
“我们这个实验室去年承担了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两项,重大项目一项,承担国家级科技研发课题一项……”马玉龙掰着手指头,详细介绍着。他说,目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个,一个是煤的清洁利用,二是产品的可控转化,三是资源循环利用。目前,他们已经取得成果。“在煤化工含盐废水分置提盐东西部合作项目中,我们已经能提取工业盐了,今年小试已经完成,预计明年在神华宁煤中试后,将很快实现产业化生产。”这一科研成果,将大大提高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率,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科研之路 当迎难而上
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笔直平坦的,马玉龙告诉自己,也告诉学生,一定要耐得住寂寞。2009年开始,他和学生们开始研究秸秆利用,他们跑遍了宁夏,收集来自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秸秆,做纤维素转化多元醇的研究。
“当时许多学生都信心满满,但是到毕业的时候,他们说没有研究成果,论文也不好写,有些女生就哭鼻子。”马玉龙说,这太正常了,因为搞科研不可能那么简单,秸秆利用是个很大的难题,如果那么简单的话,那还叫科研吗?直到6年后,他们对于秸秆利用的研究论文才逐渐开始发表。
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马玉龙有一个习惯,每两年一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项目申报材料,他会在正月初一到初七这七天去完成。“过年时正好没人打扰,清净,很适合写申报材料。”马玉龙说。
绝不妥协的治学态度
马玉龙一方面搞研究,一方面还承担着学院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另外还负责学院的管理工作,所以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他随手翻开鼓鼓的文件包,里面塞满了各种申报国家级或者省部级项目的材料。尽管很忙,时间有限,但对待科研,马玉龙从不妥协。
“有时候会遇到学生论文答辩过不了的情况,在那哭鼻子,怎么办?过不了就是过不了,哭得再凶也是过不了,我告诉她,做学问不是靠眼泪的。”马玉龙说,在做学问和科研方面,不管你是谁,他一步也不妥协。
从2002年带研究生开始至今,马玉龙一直坚持每两周组织一次课题组讨论,硬逼着研究生了解当前最前沿的科学研究,而且要了解本专业之外的科研成果,每个人都要上台讲。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吃透科研内容,而且视野要开阔。
但在生活中,在私下,他又是谦逊和蔼的,他的学生说:“实验室的空调就是马教授自己掏钱安装的,他觉得我们在那里面做实验太热了,但你看,他的办公室也没空调。”
人物简介
马玉龙,1965年9月出生,宁夏固原人,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现任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主要围绕工业产品分离与清洁生产、资源高效转化与循环利用、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领域,开展基础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1项、宁夏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宁夏重点科技项目2项等。
记者 刘旭卓 文/图
全文网址:http://szb.ycen.com.cn/epaper/ycwb/html/2018-11/12/content_40408.htm#article